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

盐城市宇能电气有限公司
电 话:0086-515-81996888
售 后:0086-515-81991333
传 真:0086-515-81996888
    0086-515-81992333
联系人:潘先生
手 机:(0)18036316888
    (0)13305108948
邮 箱: 18036316888@163.com
网 址: www.ycyn.cn

矿用变压器:路遥为铜川矿区留下宝贵财富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矿用变压器:路遥为铜川矿区留下宝贵财富

发布日期:2015-06-02 13:28 来源:http://www.ycyn.cn 点击:

铜川矿区是著名作家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地。在矿区广大干部职工的心目中,路遥就是令他们自豪的矿区职工一员。

1985年8月21日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根据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和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党组的指示,铜川矿务局党委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常委会,任命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路遥兼任铜川矿务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从此,路遥开始了创作《平凡的世界》的铜川矿区之旅。

陕西是煤炭工业大省,矿用变压器国有煤矿众多,路遥为什么就选择了铜川?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就客观而言,路遥的胞弟王天乐当时是铜川矿务局鸭口煤矿的一名采煤工,自然成为他所需要的煤矿生活素材的直接提供者。也因此,铜川就成为路遥常来的地方。作家耳濡目染,自然会对煤矿和矿工产生深刻印象,对作品的孕育与构思产生重要影响。从主观上讲,选择铜川作为《平凡的世界》的生活体验地和创作地,路遥还应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文学作品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而这个典型意义就在于,对所描述的事物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素材。铜川矿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大西北首先开发的煤炭工业基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贡献巨大,也形成了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的企业文化积淀,不同历史阶段的煤炭工业发展史,不同历史时期煤矿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发展变化,形成了鲜活生动的历史文化。路遥对铜川矿务局的地位与作用了解较多,一旦涉笔煤矿,自然就会将铜川矿区作为撷取创作素材的首选。在铜川矿务局的生产矿井中,鸭口煤矿的地质条件相对较差,工作环境相对较苦,就文学创作而言,其中所蕴含的价值也相对较大。因为这些原因,路遥就把其搜集创作素材、体验矿工生活的地点放在了鸭口煤矿。

《平凡的世界》是在铜川矿务局陈家山煤矿开始动笔的。陈家山煤矿是防爆开关厂家机械化水平很高的大型骨干矿井,而且远离市区,环境幽雅。选择于此创作,既不脱离煤矿氛围,又可潜心耕耘。路遥在一开始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要将《平凡的世界》打造成一部鸿篇巨制式的巅峰之作,就必然选择一处与之相称的生活体验地、素材采集地和写作启动地。正如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所言:“写这部书我已抱定吃苦牺牲的精神……煤矿生活条件差一些,艰苦一些,这和我精神上的要求是一致的。我既然要拼命完成此生的一桩夙愿,起先就应该投身于艰苦之中……要排斥舒适,要斩断温柔。只有在暴风雨中才可以有豪迈的飞翔,只有用滴血的手指才有可能弹拨出绝响。”因此可以说,路遥是为了写好矿工孙少平而来的,又为现实生活中的矿工所感动,不仅写好了孙少平,也以矿工的艰苦奋斗精神为艰苦的创作加油鼓劲。铜川的煤矿不仅使路遥成功塑造了矿工群体,还推动了整个作品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

我是1990年7月从西安矿业学院(现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铜川矿务局的。2005年1月到2008年11月,我在陈家山煤矿工作,任铜川矿务局副总工程师、副局长兼陈家山煤矿矿长。陈家山煤矿属于焦坪矿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区),位于铜川市西北67公里的庙湾村。《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就是路遥在陈家山煤矿医院三楼的一个房间里完成的。据了解,路遥搞创作的房间当时是医院的图书室。我也是路遥的忠实读者,《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我都拜读过。怀着对路遥的热爱和敬仰,我在陈家山煤矿工作期间,曾多次到医院三楼的这间房里凭吊。这是一间简陋的房子,除了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沙发、一部手摇电话和一盏台灯外,几乎没有其他陈设。目前路遥当年使用过的台灯、电话和烟灰缸,已陈列在陈家山煤矿的文化展室里,影响、激励、带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矿工持续向上、不断奋进。

路遥的创作态度是极其认真的。在鸭口煤矿下井体验生活的时候,他婉拒了矿上特意为他提供的新工装,而是穿上了从工人中找来的破旧工装,他说:“煤矿工人艰苦而光荣,来煤矿下井,已不是一般的生活体验,而是深刻的生命体验,非得入骨入肉不可。”路遥是要在灵魂深处细致入微地感受矿工的苦与乐,并将这种体验忠实地写入作品中。现在,当铜川的煤矿人特别是鸭口煤矿的人阅读《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会从中发现许多令他们亲切和激动的地方。大牙湾煤矿卫生院的描写是鸭口煤矿卫生院的翻版。矿区火车站几乎和鸭口煤矿的火车站一模一样。王天乐在招工体检时采用了喝醋降血压的“鬼点子”,书中便将这个经历写在孙少平身上。与王天乐朝夕相处过的工友们发现,孙少平的经历和王天乐非常接近,就连书中的矿工雷汉玉和安锁子,都是鸭口煤矿有真名真姓的井下工人。一言以蔽之,正是铜川煤矿一方热土,孕育和造就了《平凡的世界》。

矿用变压器

对于铜川矿区,路遥挂职创作的过程和诞生于斯的《平凡的世界》,都是极其宝贵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它对铜川矿业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铜川矿业公司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路遥的催化和带动作用也是巨大的。在路遥的积极影响下,铜川矿区的职工文艺创作持续繁荣,一大批文学创作人才和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涌现出了《矿长的上午》《昨夜箫声》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文学作品,涌现出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铜川市作协主席黄卫平,陕西省德艺双馨优秀作家、陕煤化作协副主席杨治华,小说作家杨生武,轮椅诗人王铁毛,煤炭诗人李祥云、李建荣,散文作家兰阿利,曲艺作家黎树文等一批文艺创作的骨干。还产生了誉满三秦、声震全国的职工军乐团及“铜煤歌会”这样的著名文化品牌。

铜川矿业公司大力倡导职工通过读书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职工队伍。在应对市场严峻形势的当前,公司领导提出要求:广大干部每月读一本好书,写两篇结合工作实际的理论文章,以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干事创业、克难攻坚的过硬本领,提高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操守,提高凝心聚力、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百里矿区,读书学习蔚然成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成效明显提高。

路遥的精神是“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种精神和煤矿职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为了弘扬路遥精神,保护路遥文化遗产,纪念路遥同志,我们在困难的情况下,在建设铜煤文化展馆的同时,还特别建起了路遥文化展馆。值得赞赏的是,鸭口煤矿领导独具慧眼,在实施建馆工程的同时,还建起了广场路遥浮雕墙,将职工食堂以书中矿名“大牙湾”来命名,打出了一套独具特点的文化组合拳,成为了铜煤文化的一大亮点。

铜川的名字里虽然有个“铜”字,但铜川却是一座因煤而兴、先矿后市的城市,煤矿工人也因此而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底子”。在铜川,很多回忆都和煤有关,诸多来自五湖四海的煤矿工人在这里也给我们留下了精彩而厚重的记忆。

邢习恩:两次冲进火海救人他献出年轻的生命

如今,89岁的王丽华老人每次翻看放在床头的《矿山英模》这本书,都会多看看书中自己丈夫的照片,老人的丈夫就是当年为挽救矿工生命而牺牲自己的“矿工楷模”邢习恩。

1962年2月26日下午3时许,铜川一矿(即后来的史家河煤矿)井下601大巷发生重大火灾,百余名工人遇险。情况危急,时任一矿区副矿长的邢习恩来不及换工作服就急忙下井。邢习恩带头冲进去,和其他抢救人员在浅火灾区先救出14位已昏迷的矿工。当井下更深处发现还有矿工时,邢习恩第二次冲进了火海,这次他又救出了4名矿工。至此,井下温度已高达70℃,瓦斯浓度也超过安全标准。这时候,邢习恩做出了一个出乎常人的举动,他朝通话器里喊:“赶快封井!”井封了,爆炸没有发生,矿井保住了,但32岁的邢习恩却永远留在了矿井下。

4月24日上午,记者在北市区的梅苑小区见到王丽华老人。提起丈夫,老人还是忍不住抹眼泪。王丽华和邢习恩都是辽宁人,建国初期响应支援西北来到铜川,刚结婚才两年的他们带着一个孩子来到铜川。到丈夫遇难时,他们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老四还在王丽华的肚子里待产。

王丽华说,丈夫遇难后,除了单位发放的抚恤金,家里再没有其他收入。孩子多,花销大,她不敢歇着,先在矿工宿舍当卫生员打扫卫生,给下井的矿工洗衣服,干了二十多年临时工,先后把四个孩子抚养成人。

“尽管父亲早早就离开我们了,但他给我们兄弟四人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邢习恩的二儿子邢文平说,当时他只有6岁,但至今他仍能清晰地记得父亲高大的身影和留给自己的印象。他说:“父亲总是很少回家,他把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邢文平回忆,父亲出事那天,他正准备去找父亲,走到矿区门口,才发现里面围满了人,“当我看到哭泣着赶来的母亲时,我才意识到父亲真的出事了。”

邢文平说,多年来,他更多是从父亲留下的笔记和同事的评价中了解父亲。“父亲那一代人,对工作的热情几乎都是大于家庭的,不仅是我父亲,那时矿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邢文平说,自己虽然没在矿上工作,但从父辈的身上,他学到的是那一辈人敬业奉献的精神,后来他们兄弟4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也是这么做的。

冯玉萍:为抢救国家财产她落下了终身残疾

在铜川说起那些令人感动的矿工,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她便是今年80岁的冯玉萍老人。这位原籍河南的老人,1956年刚参加工作就来到铜川,先是在矿务局托儿所工作,1958年调至一矿学习开压风机。

53年前的1962年2月,当时年仅27岁、正在桃园煤矿井下上夜班的冯玉萍,突遇压风机失火,为保护国家财产和井下工友的生命安全,她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奋战火灾,保护了国家财产和井下工友的生命安全,但自己面部和双手被严重烧伤、致残,全身高度残疾。

据《矿山英模》一书中记载,着火的一瞬间,机房内顿时成了火海,冯玉萍的头发、衣服全着了火,火焰将她的脸灼伤得像针扎一样刺痛,但她仍咬着牙,忍着剧痛,摸索着将一个个风机关上……最后,当同事们将她救出的时候,她的全身都已经烧黑,面容尽毁。

冯玉萍的英雄事迹被《工人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在全省引起很大反响。1965年受煤炭部邀请,冯玉萍专程赴大同、北京等地向全国掘进代表和在京机关作先进事迹报告。同年,陕西省委发出《关于学习冯玉萍同志革命精神的通知》,并在西安举办了《冯玉萍事迹》展览。1966年3月,在北京参加全国公交会议和国庆观礼的冯玉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的亲切接见。1982年,她被陕西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尽管已经落下残疾,但冯玉萍仍然不愿离开自己心爱的岗位。最后,她留在矿上的职工食堂工作,之后,她又当上了矿工会副主席、矿工俱乐部主任,一直干到1991年才退休。

4月27日,说起母亲当时义无反顾冲进火海挽救国家财产的事迹,冯玉萍的女儿说,“母亲说过,她从来没有因此后悔过,母亲作为一名铜煤人,这是她应该做也是必须做的。”

铜煤60年:涌现出百余位省部级以上劳模

“邢习恩、冯玉萍只是铜川矿务局成千上万员工中的两个缩影,矿上这样为了工作牺牲自我的工人实在太多了。”铜川矿务局宣传部部长李德强说。而据铜川矿务局统计,铜川煤业60年来,已涌现出111名省部级以上劳模,这些优秀的英雄模范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铜煤人。

为加快煤炭生产,促进经济发展,1958年设立了铜川市。建市后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原煤产量一度占到了陕西省三分之一的份额。因煤而兴,随着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到这里当了矿工,然后在这里定居生活、生儿育女,这也让铜川成为了典型的移民城市。据说,煤炭业最鼎盛时期,全市仅矿工及其家属就有20余万人,差不多占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而据铜川市刚刚公布的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2013年末全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从业人员32865人,如果算上家属也在10万以上。

2013年3月,在我市发布的“铜川精神”中,就有“埋头苦干”的表述。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段林荣表示,“埋头苦干”也正是铜川煤矿工人的精神写照,另外来自五湖四海的煤矿工人也形成了铜川“海纳百川”的城市文化。不论是在铜川创业的、定居的,还是来铜川旅游的外地人,他们在这里也真切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善意,无论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是农村的村镇集市,问个路或者打听个事,无论认识与否,总有人会耐心而面带微笑地回答你。

位于北市区红旗街口的铜煤文化展览馆于2013年5月对外开放,现在,每天来这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看到的是铜川煤业的那些人、那些事儿,感受到的则是这座城市人文精神的传递。

2014年1月,时任铜川市市长的郭大为在春节期间慰问煤矿老员工及其家属时就曾说过:“铜川的底气和根基就是矿工精神,矿工是铜川的功臣,铜川的发展需要传承这支产业大军的创业精神。”

“尽管我们矿上现在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老一辈人的这种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产业转型中继续保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李德强说。


相关标签:矿用变压器

C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联系人
座机/手机号码
祥云平台技术支持